无公害香蕉的优质生产技术

时间:2024-02-10 编辑:Devi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无公害香蕉生产的产地环境要符合《热带水果产地环境条件》(NY 5023),生产技术要符合《香蕉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22),包括选择合适的园地、选用优良品种、土肥树体管理和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控制等技术,其中,核心技术是肥料的使用和病虫害的防治。施肥宜采用平衡施肥和营养诊断施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生物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改善蕉园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优先采用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配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

无公害香蕉的优质生产技术

(一)基地选择和规划

(1)基地选择:选择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排水良好的土壤建园,而前作为茄科、葫芦科等蔬菜地不宜选用,地下水位无法降至≥50cm的地段也不宜选用。

(2)园地规划:蕉园小区(林段)面积以3~7 hm2为宜, 其周围宜营造防护林带,所用树种不应与香蕉具有相同的主要病虫害,林缘距5~6m。设立完善的排灌和道路系统。蕉园周围不宜种植茄科、葫芦科等蔬菜作物。选择适合当地的香蕉优良品种。

(二)栽植

种植前深翻土壤20~30 cm并暴晒20~30天后施足有机肥。推荐种植密度为每亩中秆香蕉品种130~170株。在水田种植宜轻密,在坡地种植宜较疏;种植矮秆品种宜较密, 种植高秆品种宜较疏。可春植、夏植或秋植,冬季不宜种植。 植后淋足定根水。

(三)土壤管理

植后初期,宜用稻草等植物残秆或塑料薄膜覆盖畦面。植后初期(组培苗植后3个月内)植畦上如有杂草,应及时人工除净杂草,但不宜使用除草剂;中期以后(组培苗种植4个月后)可进行机械除草或使用本标准推荐使用的化学除草剂防除。使用除草剂时勿喷到蕉叶。在香蕉抽蕾后至采收前应停止使用化学除草剂。植后初期可适当间作花生等豆科短期作物,但不宜间作与香蕉有共同病虫害的作物,如茄科、葫芦科等蔬菜作物。

(四)施肥管理

推荐肥料施用比例氮(N):磷(P205):钾(K20) =1: (o.5~0.6):(2.O~3.0),施肥量为每年每公顷氮肥(N) 1320kg,磷肥(P205)3 960~7 920kg,钾肥(K20)2640~ 3 960kg。不使用含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工业垃圾。城镇垃圾、污泥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达到标准后才能施用。在采果前40天停用土壤追肥,在采果前30天停用叶面肥。

(五)树体管理

(1)套袋:抽蕾后2周内套袋。选用透气、透光良好而不透水的无纺布袋(不用打孔)或打孔的浅蓝色PE薄膜袋(厚o.2~0. 03mm)等。套袋前对果穗喷施一次防治香蕉黑星病的杀菌剂和防治香蕉花蓟马的杀虫剂。

(2)断蕾:雌花开放完毕,待若干中性花和雄花花苞开放后,即进行断营,断口距末梳小果长约12cm。

(3)搞好蕉园田间卫生:及时割除植株上枯叶及受病虫为害严重的叶片(黄化或干枯1/2以上的叶片),并清理出蕉园进行深埋或烧毁。

(六)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加强土肥水管理,促进植株茁壮成长,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实行水旱轮作(如与水稻或莲藕等轮作),或与香蕉亲缘关系较远的作物(如甘蔗、花生等)轮作制度,以减少病源虫源。但不得与蔬菜轮作。控制杂草生长,并保持蕉园田间卫生。及时清除园内花叶心腐病或束顶病的病株,在清除之前宜先对病株喷一次杀蚜剂。

(2)物理防治:使用诱虫灯,利用黄色板、蓝色板和白色板等诱杀害虫。采用果实套袋技术。

(3)生物防治:优先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生物农药。 并且选用对捕食螨、食螨蝇和食螨瓢虫等天敌杀伤力小的杀虫剂。结合人工释放捕食螨等天敌。

(4)农药使用准则:宜使用植物源杀虫剂、微生物源杀虫杀菌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矿物源杀虫杀菌剂以及低毒低残留农药。不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登记和许可生产的和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的农药。严格掌握施用剂量、每季使用次数、施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要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中规定的使用浓度范围和倍数,不得随意加大剂量和浓度。对限制使用的中毒性农药应针对不同病虫害使用其浓度范围中的下限,宜选择不同类型农药交替使用。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农药的持效期,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最佳防治时期,高效施药技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了解农药毒性,使用选择性农药,减少对人、畜、天敌的毒害以及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对限制使用的农药,最后一次用药距采收间隔期应30 天以上;对允许使用的农药,最后一次用药距采收间隔期应在25天以上。

(七)果实采收

根据果实用途、市场、采收时期和贮运条件等综合确定采收适期,作为鲜果销售的采收成熟度以7~8成为宜,不宜过熟采收。进行无伤采果,整个采收过程中严防机械损伤。

本文引自《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一书

    Copyright 2017-2025 ke82.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661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