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的功效与作用 穿山甲怎么吃

时间:2022-05-18 编辑:指流砂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穿山甲的功效与作用 穿山甲怎么吃

穿山甲的简介

穿山甲(拉丁学名:Manis), 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共8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

穿山甲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野外数量稀少,在中国,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穿山甲的功效与作用

1、穿山甲具有活血散结的功效、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等功效。用于血滞经闭,症瘕结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症。穿山甲善于走窜,性专行散,能活血散瘀、通行经络,故可用治上述诸种症候。

2、用于乳汁不通。穿山甲有较佳的通下乳汁功效,用于产后乳汁不通,可单味为末,黄酒送服。为增强下乳功效,多与王不留行配伍;若产后气血两虚、乳汁稀少,可合益气补血的黄耆、当归等药同用。

3、用于痈肿初起或脓成不溃等症。穿山甲有消肿排脓的功效,能使痈肿未成脓者消,已化脓者速溃,在临床上常与皂角刺、乳香、没药、金银花等同用;如痈疽已溃者忌用。

4、用于止血。将穿山甲洗净晒干,用植物油炸成黄色,经日晒或自然挥发除去油质,研成细末,分装于瓶内,高压灭菌,再入烤箱内干燥即成。用时将出血处沾干,迅速把止血粉均匀地撒在出血部位上,轻轻加压包扎。一般能在1-5分钟内完全止血。需缝合的伤口,把多余的止血粉用消毒盐水轻轻冲出后即可缝合。

穿山甲的功效与作用 穿山甲怎么吃

穿山甲的药用价值

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用于经闭?瘕,乳汁不通,痈肿疮毒,关节痹痛,麻木拘挛。

1、治痈疽无头:穿山甲、猪牙皂角(去皮、弦)各一两。共炙焦黄,为末。每用一钱,热酒调下。其疮破,以冬瓜藤为末敷,疮干即水调敷之,诸疖疮皆可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治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黄)、木通各一两,自然铜半两(生用)。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计时候。(《本草图经》)

3、治乳汁不通: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单骧·涌泉散)

4、治便毒便痈:穿山甲半两,猪苓二钱。并以醋炙研末。酒服二钱。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轻粉涂之。(《仁斋直指方》)

4、治瘰疬溃坏:鲮鲤甲二十一片。烧研敷之。(《姚僧坦集验方》)

5、治妇人阴颓,硬如卵状:穿山甲五钱。以沙炒焦黄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摘元方》)

6、治气痔脓血:穿山甲一两(烧存性),肉豆扣仁三个。同为末。米饮调二钱服。甚者加猬皮一两,烧入。中病即已,不必尽剂。(《本草衍义》)

7、治痘疮变黑:穿山甲,蛤粉炒。为末。每服五分,入麝香少许,温酒服。即发红色。(《仁斋直指方》)

8、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川山甲、红海蛤(如棋子者)、川乌头(大者,生用)各二两。上为末。每用半两,捣烈葱白汁,和成厚饼,约径一寸半,贴在所患一边脚中心,用旧帛裹紧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候汗出,即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切宜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二十日以后,再依此法用一次。仍服治风补理药。忌口远欲以自养。(《三因方》趁痛膏)

9、治但热不寒疟:穿山甲一两,干枣十枚。上同烧灰留性,研为细末。每服二钱,当发日,日未出时井水调下。(《杨氏家藏方》)

10、治疝气膀胱疼痛:穿山甲(炒)三钱,茴香子二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酒送下。(《滇南本草》)

穿山甲的功效与作用 穿山甲怎么吃

穿山甲怎么吃

对穿山甲怎么吃呢,这类食物食用上,也是一些方式方法,这类食物在吃的时候,都是不能随意的乱作,这样会使得它的营养元素流失,对人体帮助不会很大。

虫草黄芪炖山甲的做法

材料:穿山甲肉500克,虫草10克,黄芪10克,栓圆肉10克,瘦猪肉60克,火腿15克。料酒、精盐、味精、胡椒粉、姜汁酒、葱、姜、鸡清汤、素油。

做法:

(1)将穿山甲肉洗净切成小块。猪肉、火腿切成小块。将猪肉放入沸水锅内焯1分钟,下火腿块稍焯,一起捞起洗净。随即下穿山甲肉焯1分钟,捞出洗去血污。

(2)黄芪、桂圆、虫草用清水洗净。锅烧热下油,油热放人葱、姜煸香,加入穿山甲肉爆炒,烹姜汁酒,加水煨一会,倒入漏勺沥去水,拣去葱姜。

(3)将猪肉、火腿、穿山甲肉、桂圆内、黄芪、虫草按顺序放入炖盅内,放入葱、姜,加入精盐、料酒、清水加盖,炖至穿山甲肉软烂,拣去葱姜、撇去浮油。加入鸡汤,再用中火炖30分钟取出,加入味精、胡椒粉即成。

    Copyright 2017-2025 ke82.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661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