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时 应该注意哪些技术方面的问题?

时间:2024-02-10 编辑:Eva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要符合《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099),整个生产包括选择合适的栽培场地、合理选用原料、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其中,核心技术是原料的使用和病虫害的防治。原料的选用要保证没有农药残留;科学防治链孢霉、青霉和绿霉等杂菌。

进行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时 应该注意哪些技术方面的问题?

(一)栽培场地选择

选择靠近水源、空气流畅、四周宽阔,远离禽畜饲养场、 酿造厂、生活区及医院至少300m的栽培场地;场地采取翻土、晒白、灌水等措施取代农药进行消毒;水源水质清净无污染,严禁污水喷菇、浸洗;栽培加工设施内外不得存放菇根、死菇、虫口菇、培养基弃料。

(二)合理选用原料

使用的棉籽、麦草、玉米芯、豆饼等栽培原料要求无霉变、无农药残留;培养料配制时不得加入任何化肥、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配料、栽培及管理用水要清洁,无任何污染; 霞土材料选用无农药、化肥污染的荒坡地下土,经太阳暴晒后使用;栽培料配方中的畜禽粪要求畜禽散养,不含激素、抗生素等化工产品。

(三)病虫害防治

(1)生物防治:培养料配制可采用植物抑霉剂和植物农药,如中药材紫苏、菊科植物除虫菊酯类农药、木本油料植物及棉籽等饼粕,均可制成植物农药进行杀虫、治螨。也可以采用“壮菇抑虫”,即在菌种选育、培养料配比、堆料发酵、接种发菌、出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育壮菌丝体、籽实体,增强菌体自身抗病抵害能力。还可以采取与特异性菇类轮作、间作等模式,如采用菇、荪轮作,竹荪有一股浓香味,蚊虫闻而生畏,也有利防虫。

(2)物理灭菌防虫:接种室、发菌室、超净工作台等,采用30W紫外灯或电子臭氧发生器进行消毒灭菌;栽培房采用黑光灯或安装黏虫板来诱杀菇蚊、蝇、叶蝉等昆虫;菇房(棚)门窗安装防虫网、纱窗等;栽培及加工原料、工具、设施的消毒,要选用巴氏法灭菌,通蒸汽使温度达60℃维持10h, 不得使用甲醛、来苏儿、硫黄等化学药物。

(3)科学用药:坚持预防为主,在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 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如敌百虫、辛硫磷、克螨特、甲基托布津、甲霜灵等,在没出菇或每批菇采收后用药, 并注意少量、局部施用,防止扩大污染。严禁在出菇期喷洒农药,禁止在菇类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久效磷、水胺硫磷、杀虫脒、氧化乐果、毒杀酚等农药及其他高毒、高残留农药。

(四)常见杂茵及防治方法

(1)链孢霉:可在各种培养料中发生,特别是制备草菇、 蘑菇菌种时,孢子随流动的空气而四处传播,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感染。此病菌初发时为白色菌落,后变为橘红色(其分生孢子的颜色)。该菌生命力强,蔓延快,危害很大。防治方法:培养料和培养场所都要严格灭菌;培养场所注意保持干燥,并经常消毒;经常检查,受污染的要及时拣出并烧毁或埋掉。

(2)青霉和绿霉:可在各种培养料中发生,蘑菇、平菇、 金针菇栽培料中时有发生。主要靠空气传播。在消毒不严, 培养条件不适,培养料pH值偏酸,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生。该菌初发时为白色菌落,后转为绿色,是食用菌生产中最常见杂菌。防治方法:保证灭菌彻底,环境卫生;培养料干湿合适,其灭菌后pH值在7~8,培养场所通风良好、干燥; 培养料中加万分之一的多菌灵;高温多雨季节勿采用生料栽培;经常检查,此菌初发期可在挖去被污染部分后,用2%的石灰水擦洗患处,严重发生的要集中烧毁。

(3)细菌和酵母菌:这类杂菌常出现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使培养基变酸发臭。防治方法:培养基灭菌要彻底,注意搞好培养场所的卫生,提高无菌操作的技术水平。

(4)毛霉、根霉等:这些菌也可在各种培养料中发生。一般初发时为白色菌落,后变为灰褐色等色。主要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情况下发生。防治方法:与青霉和绿霉相同。

(五)常见虫害及防治方法

(1)螨类:此虫体型较小,很难肉眼看见,形状很像棉红蜘蛛。主要为害菌丝体。由培养料或昆虫带入菇房。防治方法:做好菇房及周围环境卫生,严格检查培养料和杜绝飞蝇进入菇房,发现螨类后,即用敌敌畏或三氯杀螨醇熏蒸或喷洒防治,对年年发生螨类的菇房用磷化铝熏蒸。

(2)跳虫:幼虫白色,密集时形似烟灰,故又称烟灰虫。常集于菇床表面和潮湿阴暗处。主要咬食子实体,造成小洞,并传播杂菌。防治方法:无菇时用100倍敌敌畏喷杀;有菇时用150倍除虫菊酯喷杀;大发生时,它们常在近床架的地面上聚集成带状,可用1 000倍液敌敌畏或400倍液敌百虫杀灭。

(3)菇蝇:该成虫淡黑色,幼虫是一种白色的蛆。幼虫侵害食用菌子实体。防治方法:培养料灭虫卵,菇房窗口用窗纱封严,阻止成虫飞入,出菇后发生菇蝇用800倍液敌敌畏杀灭,用黑光灯诱杀。

(六)产品加工

运用科学、正确的加工流程和操作制度,避免加工流程的不当引起食用菌含硫量超标等问题,使产品符合食用菌产品标准。

本文引自《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一书

    Copyright 2017-2025 ke82.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661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