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猪的选择效果的途径

时间:2024-02-10 编辑:Berg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使其处于同一个可比的基础上,然后再代入选择指数,校正可采用计算最小二乘均值的方法,也可采用简单的性状比值。

提高猪的选择效果的途径

选择性状

为了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加快遗传改良速度,猪选择时应当考虑以下途径。

(一)缩小环境方差,提高遗传力

选择反应的大小取决于遗传力的高低和选择差的大小。当选择差一定时,缩小环境方差以提高遗传力,是提高选择反应的有效措施之一。缩小环境方差可采取以下方法(彭中镇,1986,1987):

1.实施同期同龄对比,力求使每个个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 为此要做到:① 同批供选猪的出生日期尽量相近,这就要求缩短每个配种季节的配种持续期,最好不要超过40天。②采用自由采食,因为尽管限饲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限食的量难以准确掌握。③被测公猪单栏饲养,这样可以避免公猪个体间的性干扰。研究表明,能提高日增重和(活体)背膘厚等性状的遗传力。④实行60日龄转群后5~7天进入测定,这对公猪尤为重要。⑤尽量减少性能度量上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2.对未能实行同期同龄比较的猪群,须对性状的度量值进行校正,

使其处于同一个可比的基础上,然后再代入选择指数,校正可采用计算最小二乘均值的方法,也可采用简单的性状比值。所谓性状比值就是某个体的性状值与该个体同期、同龄、同性别、同出生胎次群体均值之比。另外,还可用个体的性状值减去同期、同龄、同性别该性状的群体均值进行校正。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性状观察值的线性模型,对季节、年龄、胎次、圈舍等固定效应进行校正,可以对遗传效应进行准确的评估。使用性状比值简单方便,但忽视了性状间可能存在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但总比不处理科学。

(二)加大选择差根据选择反应的公式:

R=iσPh*h=sh*h式中i是每代的选择强度,σp为性状的标准差,s为性状的选择差,可见, 在选择高或中等遗传力的性状并要最大限度地缩小环境方差以提高遗传力的情况下,一个猪群能达到最大选择反应取决于选择差。

在群体规模和选择性状一定时,加大选择差或提高选择强度就依赖于留种率和猪群的变异程度的大小。

1.降低留种率 为了降低留种率以提高选择差, 在选种时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分阶段多次选择,即断奶时多留,6月龄精选。旨在扩大测定猪的规模, 加大每代的选择强度。②同时选择的性状不能大多,6月龄选种时,通常考虑的性状有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背膘厚。

2.增加猪群的变异程度

选择依赖于群体的大小以及变异的程度。如果群体虽大,而个体间的变异小,也很难增大选择差;反之群体变异程度越大,选择差越大,选择反应就会越大。为此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①基础群的选择,作为育种的基础群,应具有较大的遗传变

(三)缩短世代间隔

从育种效益角度来看,年遗传改进量或遗传进展比选择反应更能反映猪的遗传改进效果(ΔG=R/L=iσph*h/L)。缩短世代间隔,就会加快年遗传进展。对于猪来说,选择性成熟前可度量的生产性状时,能达到最小世代间隔约为一年。因此,以日增重和瘦肉率为主攻方向,可采取一年一个世代。即使在选择繁殖性能时,也不必要让母猪超过第3胎或第4胎。实际上,猪的世代间隔约为15 ~18个月。

(四)减少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根据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原理,种猪测定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应尽可能接近商品生产场的条件,以减少其环境差异,这样才能选育出适合未来生产条件的种猪。另一方面要明确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性质,为不同商品生产环境所需要的理想基因型设计优化育种方案,选育具有特色的系群,使基因资源多样比,以适应多变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

(五)注意外形以及质量性状的选择 一般考虑体格结构的健全性以及毛色和遗传缺陷。

1.体格结构的健全性 在根据生产性能测定结果来选择种猪的同时, 不要忘记后备种猪要有健全的体格结构,尤其是肢蹄状况和乳头数目。虽然这些性状一般不包括在选择指数中,但应作为“次要”的选择性状。选留后备种猪时,要评估其肢蹄结构和状态,以及乳头数目(小母猪至少要有6对以上的有效乳头), 有任何问题的个体都应予以淘汰。这样做可能会降低一些生产性状的选择差,但能保证中选种猪有健全的体格结构,并能保证长久的商品生产。

2.毛色与遗传缺陷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毛色作为一个品种特征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但在培育专门化品系时一般可不予考虑。对于一些严重影响种用价值的遗传缺陷,要予以淘汰。

    标签:
    Copyright 2017-2025 ke82.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661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