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症状表现 病原 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4-02-10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线虫病,是大豆生长期间出现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大豆的品质及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症状表现、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症状表现、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症状表现:

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由于胞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病原:

称大豆胞囊线虫,属线虫动物门线虫。雌雄成虫异形又异皮。幼虫一龄在卵内发育,脱皮成二龄幼虫,二龄幼虫卵针形,头钝尾细长,三龄幼虫腊肠状,生殖器开始发育,雌雄可辨。四龄幼虫在三龄幼虫旧皮中发育,不卸掉蜕皮的外壳。

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

大豆胞囊线虫是一种定居型内寄生线虫,以2龄幼虫在土中活动,寻根尖侵入。该线虫寄生豆科、玄参科170余种植物,有的虽侵入,但不在根内发育。胞囊线虫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虫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有的粘附于种子或农具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胞囊角质层厚,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胞囊线虫自身蠕动距离有限,主要通过农事耕作、田间水流或借风携带传播,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种子携带远距离传播。虫卵越冬后,以二龄幼虫破壳进入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于根的皮层中,以口针吸食,虫体露于其外。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胞囊。胞囊落入土中,卵孵化可再侵染。二龄线虫只能侵害幼根。秋季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以卵在胞囊内越冬。土壤内线虫量大,是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盐碱土、沙质土发病重。连作田发病重。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症状表现、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发病田下茬种玉米或水稻后,胞囊量下降30%以上,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是行之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要避免连作、重茬,做到合理轮作。

(2)药剂防治提倡施用甲基异柳磷水溶性颗粒剂,每667m2300~400g有效成分,于播种时撒在沟内,湿土效果好于干土,中性土比碱性土效果好,要求用器械施不可用手施,更不准溶于水后手沾药施。此外也可用3%克线磷5kg拌土后穴施,效果明显。虫量较大地块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m2施2~4kg或5%甲拌磷颗粒剂8kg或10%涕灭威颗粒剂2.5-5kg。

    标签: 大豆
    Copyright 2017-2025 ke82.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661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