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吉县东城乡:果农打理果树,他是“主心骨”

时间:2019-03-11 编辑:Bess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山西吉县东城乡:果农打理果树,他是“主心骨”

  5月29日,黄河壶口岸边,天气燥热。记者沿着一条横穿17100亩果园的水泥路,来到高祖山脚下的吉县东城乡。路两边的果园里,防护网、生物灭虫灯、生草覆盖等随处可见,站在防护网外面,记者依稀听见里面传来的沙沙声,那是果农们给苹果套袋的声音。“误了5月土,枉受一年苦,套袋必须在5、6月完成,一是为了保证果面光滑品相好,二是不容易被虫咬。”社堤村村民陈稳叶一边擦汗一边说,村里最能干的婆姨一天能套7000个袋子,这是男人们都自愧不如的工作量。和陈稳叶一起套袋的是她的侄女,这个季节很难雇上人,陈稳叶只好按“市场价”雇用侄女套袋,“一个4分钱”。

  记者问:“家里的壮劳力呢?”陈稳叶说:“两个儿子都成家了,在外自谋职业。”至于丈夫,她摇摇头说:“指望不上。”这个指望不上的人,正是东城乡副乡长葛根朝。此刻,他正在别人家的地里走访套袋情况,顺便安排农业专家过来考察的事情。

  为了推广新技术他在自家猪圈搞试验

  葛根朝个子不高,脸色黑里透红,站在地里跟普通农民无异,抄起锄头和铁锹也是田里的好把式。上世纪80年代,老葛通过考试成为东城乡的调查员,靠着踏实肯干,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分管农业的副乡长。

  “他管着农业这一摊,平常看看侍弄果树的书,在家里的果园动动手脚,我也不说啥。2006年,他从别人那儿学的弄沼气池,跟谁说谁也不愿意干,结果他就在家里搞,差点把我气死。”陈稳叶一边给苹果套袋,一边对记者说。

  老葛当时想搞“畜——沼——果”的发展模式,号召农户养猪,用猪的粪便发酵沼液,再用沼液给果树施肥。结果,他游说了好多户却没有人愿意搞,老葛垂头丧气回了家,准备在自家试验。“我也是特别反对,从来没搞过那个,万一搞不成,又费时间又费力气,我坚决不同意。”陈稳叶说。

  当着老伴的面,老葛默不作声。过了两天,趁着陈稳叶去姐姐家走亲戚,老葛招呼了几个工人,把自家的猪圈刨开了……“等我回来一看,猪圈下面已经挖了几米深的大坑,挖出来的黄土全堆到院子里。当着工人的面,我是有火不能发。”陈稳叶原本憋了一肚子火,可当她得知这几天,老葛都是招呼工人去饭店凑合着吃饭时,还是有些心疼。她没跟老葛说话,冷着脸走进厨房炒起菜来……

  此后,两人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冷战”。直到两个月后,家里不用电和煤气,改用沼气点灯做饭了,陈稳叶才原谅了老葛。随后,老葛又在自家苹果园搞了一个沼气池,真正建起了“畜——沼——果”的发展模式。他的试验成功引得乡亲们纷纷来看,不少乡亲开始效仿。

  “我算过账,(畜——沼——果模式)每5亩果园每年能节约肥料费2000多元,节约燃料费1000多元,苹果的品质也提高了。”老葛说,到2013年年底,全乡一共建起1100座“畜——沼——果”果园,为果农节支增收100多万元。

  老葛还从这件事上总结出经验:“你搞出个名堂,老百姓们才能有信心。”自那以后,在推广新技术时遇到质疑,他就先在自家果园搞试点:试验成功,就在全乡推广;不成功,也是自己一家吃亏。

  村民出去打工了,他帮着在地里种果树

  在东城乡,葛根朝是知名的果树专家,谁家果树生虫了,谁家果树突然减产了,乡亲们都会叫老葛过去看个究竟。老葛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果树是乡里主要农业项目,苹果增产了,农民生活就好了,我的工作才有意义。”

  2003年11月,县里鼓励种植果树时,尽管乡里免费提供树苗,东城乡社堤村村民王拴虎对果树还是没有信心。“以前咱种的是粮食,一年有一年的收成,果树要在四五年后才挂果,能不能挣钱根本没保证。”葛根朝多次上门做工作,王拴虎还是决定把地托付给亲戚,自己带着家人外出打工。

  王拴虎走后,老葛和乡里几位领导商量后决定,组织几名乡亲帮王拴虎把乡里分给他的树苗种上。王拴虎家离老葛家很近,自打那以后,老葛隔三差五就去王拴虎家的地里瞅瞅,经常提醒王拴虎的亲戚顺带照顾这些树苗,有时候老葛还自己动手剪枝拔草。在大家的共同照顾下,这些果树的长势一直不输别家的。

  三年后,王拴虎打工归来,看着地里茁壮的果树,心里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当初人家(葛根朝)来做工作的时候,咱就是想不明白那个道理;没想到,我走了,人家还找人给把树苗种上了。这人真是好啊。”看到乡亲们都靠着种果树富裕起来,王拴虎终于相信这是一条致富路。他索性带着婆姨和孩子住到果园里,专心侍弄果树,加上老葛手把手教的技术,王拴虎家的果树越长越好,连年丰收的苹果让他的腰包鼓了起来。

  “在外面打零工,辛苦一年也就挣个两万元,在家种苹果一年能有三五万!”站在自家的苹果树前,王拴虎笑着说,“我现在思想也变了,葛副乡长提倡搞啥,我就跟着干,肯定没有问题!”

  当干部,要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

  采访中,记者看到很多农民幸福满足的笑脸,果园里停放的摩托车、除草机、农用车……走进老葛的家,记者却没发现一点致富的印记。砖窑屋顶到处都是脱落的墙皮和潮湿的霉印,屋里的一套老式沙发,坐上去几乎感觉不到弹性。最让记者意外的是,厨房的灶台上,一个掉了皮的搪瓷盆里竟然放着几个削掉腐烂处剩下一半的苹果。记者扭头问老葛:“大家都富裕了,怎么乡长家还吃坏苹果呀?”老葛笑着解释道:“那个是二级苹果,好苹果都卖了。在我们东城乡,最富裕的可不是干部家,而是果农们。只要你投入精力到果园,果园肯定会回报你。”

  话虽这样说,但老葛太忙了,根本没时间打理自家的果园,用陈稳叶的话说,“哪还能指望他了,现在是我养活他了!”听着老伴的玩笑,老葛点点头:“我这个婆姨很能干,家里的事情都是她在承担,一年下来卖苹果的钱确实比我挣的工资多。”一旁的儿媳告诉记者,公婆两口子生活特别节俭,婆婆都不去理发店理发,就是怕花钱。老葛解释说,前些年老父亲得了癌症花了不少钱,后来为了给两个儿子娶媳妇又盖了几间砖窑,家里还真没几个钱。“我在东城出生,在东城长大,后来又成了东城的干部,这一辈子算是和东城分不开了。以前也有过机会去县里,可是总想着乡亲们还没有完全富起来,不想离开东城的土地。当干部,挣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老百姓,要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如今的东城,早就告别了‘吃了麦子种棒子,年年还是老样子’的旧时代。”老葛说。

  采访结束时,太和村村民冯敖褚悄悄告诉记者:“从2006年卖苹果到现在,我一共收入了49万元,家里盖了新房买了小汽车。我相信,跟着葛副乡长干下去,收入还能再提高。”

    标签: 东城 果树 葛根
    Copyright 2017-2025 ke82.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661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