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茎褐斑病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4-02-10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亚麻茎褐斑病是一种在种植期间常见的病害,在我国种麻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发病率为10%一30%左右,对亚麻生产损失很大。本文为大家介绍了亚麻茎褐斑病症状、病原、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详情如下:

亚麻茎褐斑病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

  1 亚麻茎褐斑病症状

  在子叶边缘出现微小下陷的灰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连片的棕色或咖啡色大面积病斑,以后蔓延全子叶。真叶上的病状同子叶的一样,形成坏死病斑,最后连片使叶片枯死。茎生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界限清楚(区分于派斯膜病,而且病斑中心发亮),用放大镜可看见黑色小斑点(区分于褐斑病),病株在现蕾开花期由于根茎部形成褐色横缢或裂缝,常导致茎部折断,使麻田变得杂乱。蒴果上的病斑呈深褐色,通常为纵向延长的豆荚形,并有蓝色的微圆形边缘。褐色病斑可残留在纤维上,原茎沤制和雨露沤麻时,果胶分解过程在病斑部位进行得很慢,那里的组织同木质部很难分开,结果提高了含屑率,降低纤维纺织性能,长纤维强度也大为降低。

  2 亚麻茎褐斑病病原菌

  亚麻茎褐斑病病原菌为Polyspora Lini Laffet Peth,属于半知菌亚门,球梗孢属。

  菌落有从黄到黑的不同颜色,其颜色越淡,真菌的侵染性能越强。病菌从蒴果病斑处进人种子,使种子成为茎褐斑病的主要传播根源,种子感染越重,田问感染也相应加重。土壤中残株上的病菌可存活多年,并能活跃地生长繁殖,因此土壤带菌也是亚麻茎褐斑病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3 亚麻茎褐斑病发病条件

  3.1 品种抗病性的影响

  品种问对亚麻茎褐斑病抗性有显著差别,但目前一般栽培品种很少是高抗病的,品种抗病力低,是造成近年来亚麻茎褐斑病发生严重的原因之一。

  3.2 土壤性质的影响

  亚麻茎褐斑病的发生发展受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很大。亚麻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造成田间积水,土壤湿度大,病害则加重。土质粘重,土壤板结,地温下降,使幼苗出土困难,生长衰弱,亚麻茎褐斑病就越严重。

  3.3 气候条件的影响

  气候条件与发病关系密切,虽然病原菌的发病适宜温度较高,但其发病的温度范围较广,一般在土温lOT:左右即开始活动,在气温22—25~C,土壤湿度大时,极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4 耕作栽培的影响

  在亚麻重茬、迎茬地块,可使病菌在土壤内不断积累,发病就重。深翻和精耕细作的麻田,麻株生长旺盛,抗病力强,发病就轻。缺乏营养及营养失调也是促成亚麻感病的诱因,如磷肥对根系发育有良好的作用,钾肥能促进亚麻茎杆粗壮,在缺钾等养分的土壤内,亚麻茎褐斑病特别严重。过剩的氮素增加亚麻茎褐斑病感染率,而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施用,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减轻病害的作用,特别在钾肥不足的土壤内,适当均衡施肥效果更好。施肥不仅可提高寄主的抗性,而且对根际拮抗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也有影响。

亚麻茎褐斑病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

  4 亚麻茎褐斑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4.1 选育、利用抗病优良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亚麻茎褐斑病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筛选抗病资源,进行抗病育种,培育出高抗病高产的亚麻新品种。

  4.2 合理轮作

  亚麻茎褐斑病病原菌腐生土壤中,多年种麻的连作地不仅土壤理化性状变劣,对麻株生长发育不利,而且土壤中的病菌日积月累,增加了土壤感染度。因此,轮作、选茬十分必要,应采用五年以上轮作,严禁重茬、迎茬。东北麻区多以玉米、小麦、谷子、高梁、大豆等作物轮作,是防治亚麻茎褐斑病的有效措施。

  4.3 加强栽培管理

  种植亚麻要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肥强、排水良好,地势平坦的黑土地、二洼地,深翻和精耕细作,合理密植,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施用,清除田间杂草,及时防治虫害,培育壮苗,促进亚麻的生长,以提高植株抗病力。收获后清除亚麻残体,切忌在下年种亚麻地块沤麻,减少菌源。

  4.4 药剂处理

  根据病情和气候情况,在亚麻茎褐斑病发生初期,及时进行喷药,可抑制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霉灵800—1000倍液等,隔7一lOd1次,连续防治2—3次,防病效果可达80%以上。

点击查看更多亚麻种植技术

    标签: 亚麻茎褐斑病
    Copyright 2017-2025 ke82.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661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