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古今婚俗的差异

时间:2020-11-25 09:18:29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盘点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古今婚俗的差异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古今婚俗的差异

  在古代的中国婚俗和现代的婚俗差异上都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在中国的婚俗也是同样有着周制婚礼和汉制婚礼的,而到唐朝,在婚姻上也是有着很多的变化,在不同的朝代中婚礼的演变模式上都是逐渐慢慢删减,而到了现代的婚礼,再对比到古代时候的婚礼,而这个的差异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了,一起来看看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古今婚俗的差异吧。

  中国古代传统中式婚礼的区别

  1、周制婚礼、汉制婚礼:

  在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时期一直追溯到周汉时期,婚礼注重的都是婚礼的礼字,整个婚礼庄重但不喜庆,没有喧嚣的吵闹,只有默默的依礼而行,体现了对自然之道和对礼字的敬重。传统中式婚礼从夏商时代才开始出现“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之前仅有聘礼,后来又增加了“必告父母”的环节,到讲究礼仪的周朝,才开始形成完整的婚礼礼仪,所规定的六礼从此为中国传统婚礼的模板。而周制婚礼和汉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不做婚礼装饰,重视同牢、合卺、结发等仪式。

  2、唐制婚礼

  中式婚礼到唐朝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其中一大改变就是婚礼受胡人影响改在了中午,而且唐朝婚礼可以举乐庆贺,新郎迎亲的时候领着鼓乐队、仪仗队及彩车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唐朝婚礼在新娘家也比较热闹,由新郎唱催妆诗,当然也可由宾客代劳,形式已经和当前的迎亲相类似。艺品美薇了解唐制婚礼的礼服为新郎着红色,新娘着绿色,即红男绿女。

  3、明清的婚礼

  在非常重视礼仪的宋朝婚礼也对繁杂的婚礼流程进行删减,在明朝婚礼和清朝婚礼更进行一定改变,基本保留问名、纳采和亲迎等环节,和如今的婚礼就很相近了。艺品了解在明朝中式婚礼开始,民间结婚允许坐轿并假借命官官服,清朝婚礼则加入跨马鞍等满族马背民族的婚礼习俗。至于凤冠霞帔以及新郎穿着状元服等习俗,则在清末出现,反应封建统治的没落。

  古今婚俗文化对比

  一、 婚俗文化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自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经历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规范人们的婚姻行为,影响人们的婚姻意识,它的存在还与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以及当时环境下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深受封建等级思想和封建礼教文化的影响,从皇亲国戚,到寻常百姓家都贯穿着“门当户对”、“传宗接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婚姻习俗。而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性质又决定了它的婚俗文化的多样性,少数民族婚俗的共存,是婚俗文化区域性的一种表现。虽然少数民族的各自保持着的一些独特的婚俗习惯,但是长期存在于中国整体文化的熏陶之下,与汉族同样受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婚俗与中国的主流婚俗文化也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比如上门提亲、男方下聘、迎亲、回门等婚俗礼仪是大多数民族所长期奉行的,特别是在当今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环境下,各民族婚俗文化差异在逐渐缩小,不同婚俗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减少,出现了各民族婚俗文化相互吸收、和谐发展的局面。如今,只有少数的民族仍完全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婚俗礼仪,如云南摩梭族的走婚制度,而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婚俗文化都是可以共同接受的。婚姻礼仪还体现着一定的婚姻制度和与其上层建筑相匹配的政治文化观念,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需要受到“组织部门”、“上级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包括“介绍信”这一相关的婚俗文化产物也是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的形式和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而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婚姻谚语则较集中地反映了普通百姓中的婚俗文化。由于受到长期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深刻影响,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民间百姓的婚俗文化也各具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了与其相关的婚姻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有一句在义乌民间流传很广的婚俗谚语――“有钿讨个老婆大,无钿讨个平腰盘,自背自抱大。”道出了早年贫富人家不同的嫁娶方式。“有钿讨个老婆大”,是指有钱人家男子尚小时父母就替他操办婚事,娶的老婆年龄往往比自己大得多;“无钿讨个平腰盘”,是指早年贫苦人家怕将来娶不起老婆,往往去抱个童养媳来。①由此可见,婚俗谚语也是婚俗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二、中国传统婚俗理念

  经过中国几千年以来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婚俗理念的形成过程是复杂而悠久的。一种婚姻习俗,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婚俗道德,它是约束人们婚姻行为的无形量尺。婚俗道德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历史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婚俗会有极大的不同。就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文化观点的差异,婚俗道德也是不同的。

  中国的传统婚俗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第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娶形式。

  中国乃礼仪之邦,在婚俗文化中尤其讲究礼数。在古代婚娶中,聘礼与媒人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几乎无媒不成婚。媒人既为男女双方的婚事奔走,也在双方出现纠纷时从中调停,由此可见,媒人在当时婚姻缔结中的地位是非同小可的。媒人似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特产,它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人与人、特别是男女之间相互隔绝的一种文化情境。①但是这一狭窄的身份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难逃衰亡的结局。

  第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体现出的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

  《礼记-昏义》中有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②这说明在古代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的目的是祭祀祖先和传宗接代,而并非以男女的感情作为维系婚姻关系的基础,这也体现出了古代婚姻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社会性而忽视夫妻个体感受的特点。这种婚姻思想的影响力甚至一直持续至今,虽然今天大多数人对于婚姻的理解大大不同于古代,但是传宗接代的思想,特别是在中国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占据一定的地位,始终是婚姻所必须完成的使命。

  第三,“夫唱妇随”体现出男尊女卑的婚姻地位。

  中国古代所倡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正是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民间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说,也是古时男尊女卑的真实写照。“夫唱妇随”是指男子娶妻之后,妻子必须服从丈夫。而这种妻子对于丈夫的完全追随和依附,导致了男子在婚姻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如古时的“休妻制度”,即是丈夫对妻子不满而中断婚姻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丈夫有休妻的特权,而妻子却无离婚的自由,这也说明了丈夫的权力远大于妻子的现象。除此之外,封建思想下“重男轻女”、“母凭子贵”等现象也均是受到古代婚俗文化中男女地位不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能对等的婚姻关系,形成了影响婚俗文化发展的障碍,甚至这些封建思想的流毒至今仍难以彻底清除。

  第四,“门当户对”的婚姻嫁娶条件。

  古时的媒妁之言,往往是建立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之上的。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才适合结为连理。男女双方条件相差甚大的婚姻,往往是要受到双方父母阻挠的。这种不被祝福的婚姻,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是很难得到好结果的。流传甚广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正是因为二者身份背景的差距,遭到父母的反对,而被封建教条棒打鸳鸯的爱情悲剧。

  三、当今社会下的婚姻观念

  由于婚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的特点,婚姻观念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的婚俗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使人们的自主自立的意识不断加强,一些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婚姻习俗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小,甚至被新生的婚姻观念所替代,比如婚恋自由思想的产生即是对封建时期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彻底否定;而西方文化的侵入,更加开放了中国人的思想,西式婚俗文化也开始逐渐渗透进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中,相互交织,形成了当代独特的开放式婚恋文化观念。如今,不仅跨民族、跨国界的婚姻结合增多了,我们对别国婚俗文化的包容力也增强了,甚至许多年轻的恋人更加偏爱西方文化下的西式婚礼,而选择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婚礼形式,这充分体现了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婚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大融合的现象。

  在当代这个宣扬个性,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社会环境下,今天大多数人开始强调追求夫妻个体幸福,区别于古代婚姻过于重形式重社会意义的特征,而是转变为对婚姻内容和个人感受的重视。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大量未婚同居、试婚,甚至“不婚族”、“丁克家庭”等现象就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虽然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不乏封建糟粕的一面,但是其中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发展的文化,对于今天正确的婚姻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仍不无借鉴意义。如夫妻忠诚,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等等观念,均起到了规范婚姻道德价值观的作用,体现出了对婚姻负责任的态度。我们既要摒弃封建社会残余的婚俗糟粕,但同时也要将中国传统的婚俗理念中精华的一面继续发扬;在面临西方文化入侵的环境下,我们仍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在婚姻问题上过于激进,而出现有悖于婚俗道德的现象。

    标签:

    24小时热评

    Copyright 2017-2025 ke82.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661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