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的栽培起源和加工,黄色的菌菇有哪些

时间:2025-05-09 17:53:19 编辑:耕耘乡村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菌类的发展从单一的栽培方式逐渐转化成工厂化生产,菌类的加工方式从传统手工操作发展成自动化操作。

以前栽培菌类和培养物料都比较单一,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种植的菌类和物料已经呈现多样化。

过去菌类种植以家为单位,散户栽培往规模化发展,育种方式从自然育种发展成多种方式育种。

菌类加工可以做成干制品、腌制品、食品等,还可以用于医药类、美容品、农用类等。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一、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

1、菌类发展

(1)栽培种类: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栽培的菌类主要为双孢蘑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草菇、猴头、银耳、灵芝、杏鲍菇、茶树菇等食用菌类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成熟与进步。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2)栽培方法:从单一的栽培方式往多种栽培方法发展,并且逐步趋向于工厂化生产,进行集约化栽培。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3)培养物料:培养物料来源更加多样化,以前栽培菌类的主要物料为段木、粪草、秸秆,而如今可以使用棉籽壳、玉米芯、高粱壳、酒槽、废棉等多种材料来栽培菌类。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4)劳动方法:劳动方式从手工操作为主发展至半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5)规模: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生产,散户栽培往联户规模型方向(村镇)发展。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6)育种方式:从过去单一使用自然育种发展至采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细胞融合育种。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2、菌类加工

(1)干制品:采集完食用菌类,将其进行干制、贮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2)腌制品:主要包含盐渍品类以及酱渍品类。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3)食品:主要包括罐头制品、菜肴、食用菌风味食品、糕点、粥类、蜜饯类、菌脯类、方便食品类、菌松类、保健食品类、药疗食品类。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4)饮料:主要包含保健饮料类、汽水类、冲剂类、补酒类、菌茶类、浸膏类等。

(5)调味品:主要包括用食用菌制成的菇味酱油、菇味酱、菇味醋等。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6)医药类:主要包含食用菌片剂、食用菌针剂、食用菌酊类等。

(7)美容品类:主要包括营养霜、润肤抗皱奶液、洗发香波、化妆水等。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8)农用类:主要包含食用菌饲料、食用菌激素、食用菌农药、食用菌肥料等。

(9)工艺品类:主要包括各种菌类盆景,比如灵芝盆景。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二、哪些菌类呈黄色

1、鸡油菌

鸡油菌又名鸡蛋黄菌、黄菌、杏菌等,它的子实体呈肉质,形状为喇叭形,颜色为杏黄色至蛋黄色,鸡油菌通常生长在海拔600-1200米的阔叶林内,散生或群生,生性喜阴,生长适温为20-28度。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2、牛肝菌

牛肝菌的颜色多样,主要有黄色、白色或黑色,它的菌体较大,菌肉肥厚,菌柄粗壮,一般生长在针叶林和混交林地带,繁殖季节为每年6-10月份,而且牛肝菌的菌丝体在18-30度环境下生长良好。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3、松乳菇

松乳菌又叫松菇、雷打菇,它在自然环境下,可以与马尾松形成菌根关系,幼时呈扁半球形,后期开展后中间下凹,菌帽为橙黄色或近似紫铜色,随着子实体的生长颜色逐渐变淡。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4、扫把菌

扫把菌又叫珊瑚菌,在我国的东北、西南、东南地区均有分布,它被称为野生菌之花,观赏价值极高,而且有药用、食用价值,扫把菌适合生存于温暖、湿度高及光线微弱的地区。

菌类的发展和加工类型,从单一栽培慢慢转变成工厂化生产

5、鸡枞菌

鸡枞菌属于与白蚁共生的菌类,白蚁在筑巢的同时培养出鸡枞菌的菌丝,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它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南方省市才会生长,常见于针阔叶林的荒地、乱坟堆、玉米地中。

    标签:
    Copyright 2017-2025 ke82.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6615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